2024年8月1日,南京大学南赫学院科研启航计划行前动员会顺利举行,南赫学院副院长王海鲲、徐昕,带队教师鄢超、陆正遥、Ciarelli Giancarlo,教务秘书张静文出席动员会,动员会由鄢超老师主持。
会议上,学院的三个科研小组——化学组、气候组和模式组,分别进行了行前汇报,展示了他们近期的科研成果,并得到了老师们的专业反馈与建议。
第一组:化学组
化学组的研究聚焦于2013年至2024年期间中国多个地区PM2.5浓度的变化。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显著下降,尤其是在实施污染控制措施之后。该组进一步探讨了PM2.5化学成分的演变,重点关注了有机物和无机盐比例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老师们建议化学组在汇报时,应更加清晰地讲解研究背景,按逻辑顺序展示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并注意图表信息的简洁与易读性,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研究脉络。
第二组:气候组
气候组则侧重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寒潮等)对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效率。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期间,太阳辐射量和风速的变化对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该组通过区域气候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科学预测。老师们建议气候组在报告中应将研究背景、方法和结果整合得更为紧密,以增强报告的连贯性,并在展示未来气候预测时详细解释模型假设和边界条件。
第三组:模式组
模式组的研究重心放在极地和极圈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相关化学过程。研究团队首先分析了极圈地区的短波辐射和温度变化,探讨了太阳高度角在不同季节对辐射量的影响。随后,研究深入研究了极地地区硫氧化物的化学过程,特别是船舶排放和自然源的二甲基硫醚对大气硫氧化物浓度的影响。老师们建议模式组在研究设计中,进一步加强极端天气、环境变化和化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并对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交叉组:化学组+模式组
化学组与模式组的联合研究集中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沙尘暴和工业排放的影响。研究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东北地区因工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西北地区仍然面临严重的沙尘污染问题。团队计划通过模型模拟,预测未来再工业化和沙漠化进程对这两个地区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尤其是评估政策干预的可能效果。
汇报结束后,徐昕老师详细介绍了在芬兰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们遵守当地法律和行为规范,展现南大学子的风范。此外,她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科研活动中互相支持,共同完成考察任务。
2024年8月3日至8月12日,南赫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将赴芬兰开展一系列科研考察活动。本次行前动员会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在前期准备中所展现的学术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即将到来的国际科研考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