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南赫学院“南赫大讲堂”系列讲座在苏州校区正式启幕,仙林校区同步设立分会场。首期讲座聚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议题,特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教授与美国气候科学家戴爱国教授作主题报告。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赫学院院长丁爱军教授主持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教授线上出席。南赫学院全体师生及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教师代表现场参会,与会嘉宾还包括大气科学学院郭维栋教授和黄昕教授等专家学者。


【主题演讲:地球系统科学的前世今生】
陈德亮院士从地球系统科学演进讲到AI建模,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脉络:从WCRP、IGBP、IHDP、DIVERSITAS四大国际计划到“Future Earth”的整合历程,着重阐释了该领域从自然系统研究向“人——地系统”综合研究的范式转变。他强调,当前科学挑战已超越传统气候机制研究,需重点关注制度、文化、认知等非物质因素对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陈德亮院士特别指出“文化因素可能成为下一代地球系统模型的关键变量”。针对人工智能对大气科学学科影响,他辩证分析道:“AI技术虽能显著提升模拟能力,但核心仍在于机制理解——算法不能替代科学认知” 。

【互动环节:思想的碰撞】
在学术对话环节,与会师生就跨学科建模、不确定性量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丁爱军教授特别邀请陈德亮院士预测大气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可能突破的方向,引发热烈讨论。陈德亮院士高度评价南赫学院搭建的“三跨”(跨学科、跨校区、跨文化)学术平台,认为其创新模式对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演讲:全球变暖降水响应】
戴爱国教授基于多源观测数据与CMIP模式模拟,系统阐释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降水格局的三大特征变化:• 强度极化:强降水事件频率显著增加,中小雨降水事件频次减少• 区域分异:副热带地区干旱增强、高纬湿化加剧• 海陆差异:陆地升温速率快于海洋,海洋表面蒸发强于陆地 戴爱国教授给出了降水频数变化的两种解释机制。由于全球变暖使得水汽增加,进而导致了强降水发生频数的快速增长。而中小雨频数的减少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大气中水汽消耗与补充的增长不均衡所引起。并且,大气中相对湿度的降低也抑制了中小雨的发生。

【互动环节:多尺度机制探讨】

在学术对话中,丁爱军教授、戴爱国教授与夏璊老师还就气溶胶与降水机制之间的关联展开了友好交流,话题涉及微观粒子作用与区域水循环反馈等热点问题,拓展了讲座的学术深度与现实关联。

【学术交流与现场情况】
本次讲座通过南京校区分会场同步直播,现场师生专注聆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议题展开,为师生提供了深入的学习机会。分会场的设立实现了学术辐射的拓展,也充分体现了“南赫大讲堂”跨校区联动、共享资源的理念。

【致谢环节】
活动尾声,丁爱军教授代表学院向陈德亮院士、戴爱国教授颁发“南赫大讲堂”感谢状,对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和学术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南赫大讲堂”:打造顶尖学术交流平台】
✦ 顶尖专家汇聚:特邀全球“大气与地球科学”领域权威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行业前沿动态;
✦ 校内外结合:邀请校内优秀青年学者定期开展学术沙龙,促进学科交叉合作;
✦ 跨校区联动:设置苏州-南京双会场,打破地理界限,促进学术资源高效共享;
✦ 零距离互动:提供学生与行业领军者面对面交流机会,启迪科研思维,拓展专业视野。
南赫学院始终秉持“开放、创新、融合”的理念,持续优化学术环境。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与交流,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科研热情,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推动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让我们以科学之名,共赴这场探索大气风云与地球奥秘的学术盛宴。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精彩讲座!